您现在的位置是:主页 > 运维部署 >

高性能 DB 架构设计

2021-01-07 09:52:23运维部署 71122人已围观

高性能 DB cluster:读写分离

  • 大部分情况下做架构设计主要都是基于已有的成熟模式,结合业务和团队的具体情况,进行一定的优化或者调整

  • 即使少部分情况需要进行较大的创新,前提也是需要对已有的各种架构模式和技术非常熟悉

  • 不管是为了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,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,RDBMS 厂商(Oracle、DB2、MySQL … 等)在优化和提升单一 DB server 的性能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技术优化和改进

    但业务发展速度和数据增长速度,远远超出 DB 厂商的优化速度

  • 互联网业务兴起之后,海量用户加上海量数据的特点,单个 DB server 已经难以满足业务需要,必须考虑 DB cluster 的方式来提升性能

读写分离原理

  • 读写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将 DB 读写操作分散到不同的 node 上

DB 读写分离

  • 读写分离的基本实现是:

    • DB server 搭建 master/slave cluster ,one master/one slave、one master/multiple slave 都可以
    • DB master 负责 read/write 作业,slave 只负责 read 作业
    • DB master 通过複製将数据同步到 slave,每台 DB server 都储存了所有的业务相关资料
    • 线上服务将 write 作业发给 DB master,将 read 作业发给 DB slave
  • 需要注意的是,这裡用的是 master/slave cluster,而不是 `primary/backup cluster”

  • slave 需要提供读数据的功能的;而 backup 一般被认为仅仅提供备份功能,不提供存取功能

  • 读写分离的实现逻辑并不複杂,但是会引入两个複杂度:主从複製延迟 & 分配机制

主从複製延迟

  • 以 MySQL 为例,主从複製延迟可能达到 1 秒,如果有大量数据同步,延迟 1 分钟也是有可能的

  • 解决主从複製延迟有几种常见的方法:

    • write 操作后的 read 操作指定发给 DB master server:和业务强绑定,对业务的侵入和影响较大
    • 读 slave 失败后再读一次 master:如果有很多二次读取,将大大增加主机的 read 操作压力
    • 关键业务 read/write 操作全部指向 master,非关键业务採用读写分离

分配机制

将 read/write 操作区分开来,然后访问不同的 DB server ,一般有两种方式:程序程式封装和 middleware 封装

程式封装

程式封装指在程式中抽象出一个数据访问层(or 中间层封装),实现读写操作分离和 DB server 连接的管理
DB 读写分离 - 分配机制 - 程式封装

程式封装的方式具备几个特点:

  • 实现简单,而且可以根据业务做较多定製化的功能。
  • 每个程式语言都需要自己实现一次,无法通用,如果一个业务包含多个程式语言写的多个子系统,则重複开发的工作量比较大。
  • 故障情况下,如果主从发生切换,则可能需要所有系统都修改设定 & 重启。

middleware 封装

  • middleware 封装指的是独立一套系统出来,实现读写操作分离和 DB server 连接的管理

  • middleware 对服务提供 SQL 兼容的协议,服务本身无须自己进行读写分离

DB 读写分离 - 分配机制 - middleware 封装

  • DB middleware 的方式具备的特点是:

    • 能够支持多种程式语言,因为 DB middleware 对服务提供的是标准 SQL 接口
    • DB middleware 要支持完整的 SQL 语法和 DB server 的协议(例如:MySQL client 与 server 的连接通讯协定),实现比较複杂,细节特别多,很容易出现 bug,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稳定
    • DB middleware 自己不执行真正的读写操作,但所有的 DB 操作请求都要经过 middleware,因此对于 middleware 的性能要求也会需要很高
    • DB master/slave 切换对服务来说是无感的,DB middleware 可以侦测 DB server 的主从状态(例如:向某个测试 table 写入一笔资料,成功的就是 master,失败的就是 slave)
  • 由于 DB middleware 的複杂度要比程式封装高出许多,一般情况下建议採用程序语言封装的方式,或者使用成熟的开源 DB middleware(例如:MySQL Router, Apache ShardingSphere, Mycat)
    DB 读写分离 - 分配机制 - middleware 封装 - MySQL Router

讨论整理精华

  • 不需要有性能问题就马上进行读写分离,而是应该先优化(例如:优化 slow query,调整不合理的业务逻辑,引入 cache 等,只有确定系统没有优化空间后,才考虑读写分离或者 cluster

  • 在单机 DB 情况下,table 加上 index 一般对查询有优化作用却影响写入速度,读写分离后可以单独对 read DB 进行优化,write DB 上减少 index,对读写的能力都有提升,且读的提升更多一些

  • 如果并发写入特别高,单机写入无法支撑,就不适合加入 index 的方式解决(加入 index 只会加重写入负担)

    可改用 cache 技术或者程序优化的方式满足要求

  • 因为业务查询的关係,multiple table 之间的关联,聚合,很难避免,但是查询的条件太多,很动态,设计 cache 的方式:

    • 按照 80/20 原则,选出佔访问量 80% 的前 20% 的请求条件进行 cache
    • 大部分人的查询不会每次都非常多条件,以手机为例,查询苹果加华为的可能佔很大一部分
  • 交易型业务 cache 应用不多, cache 一般都会用在查询类业务上 (事实上大部分业务场景可能并不需要读写分离)

  • 读写分离适用于单一 server 无法满足所有请求的场景,从请求类型的角度对 server 进行拆分;在要求硬体资源能够支撑的同时,对程式效能也会有更高的要求

  • 一次删除大量资料可能造成 master/slave 不同步 => 线上 delete 每次不能超过 1000 笔资料,超过就定时循环操作

  • middleware 并不是性能上有优势,而是可以跨语言夸系统重複使用,大公司才有实力做(否则就选择现有的成熟开源方案)

  • 同步速度主要受网路延迟影响,和硬体关係不大

  • 如果 cache 能承受业务请求,其实一般不用做读写分离,例如论坛的帖子浏览场景

高性能 DB cluster:分库分表

读写分离分散了 DB 读写操作的压力,但没有分散储存压力,当数据量达到千万甚至上亿条的时候,单台 DB server 的储存能力会成为系统的瓶颈;这样的状况会造成以下问题:

  • 数据量太大,读写的性能会下降,即使有 index,index 也会变得很大,性能同样会下降。

  • 数据文件会变得很大, DB backup & restore 需要耗费很长时间

  • 数据文件越大,极端情况下丢失数据的风险越高(例如,机房火灾导致 DB master/slave 都发生故障)

分库

  • 业务分库指的是按照业务模组将数据分散到不同的 DB server
    分库

  • 虽然业务分库能够分散储存和访问压力,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:

      1. join 操作问题:原本在同一个 DB 中的 table 分散到不同 DB 中,导致无法使用 SQL 的 join 查询
      1. 事务问题:业务分库后,table 分散到不同的 DB 中,无法通过事务统一修改
      1. 成本问题:业务分库同时也带来了成本的代价,本来 1 台 server 可以搞定的事情,现在要 3 台,如果考虑备份,那就是 2 台变成了 6 台
  • 对于小公司初创业务,并不建议一开始就这样拆分,主要有几个原因:

    • 初创业务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,业务不一定能发展起来,业务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储存和访问压力,业务分库并不能为业务带来价值
    • 业务分库后,表之间的 join 查询、 DB 事务无法简单实现了
    • 业务分库后,因为不同的数据要读写不同的 DB,程式中需要增加根据数据类型对应到不同 DB 的逻辑,增加了工作量;而业务初创期间最重要的是快速实现、快速验证,业务分库会拖慢业务节奏
  • 如果业务真的发展很快,岂不是很快就又要进行业务分库了? 那为何不一开始就设计好呢?

    • 这裡的”如果”事实上发生的概率比较低
    • 如果业务真的发展很快,后面进行业务分库也不迟
    • 单台 DB server 的性能其实也没有想像的那麽弱
  • 对于业界成熟的大公司来说,由于已经有了业务分库的成熟解决方案,并且即使是尝试性的新业务,用户规模也是海量的,这与前面提到的初创业务的小公司有本质区别,因此最好在业务开始设计时就考虑业务分库

分表

  • 如果业务继续发展,同一业务的单一 table 数据也会达到单台 DB server 的处理瓶颈

  • 单一 table 数据拆分有两种方式:

    • 垂直分表:对应到表的切分就是表记录数相同但包含不同的 colume
    • 水平分表:对应到表的切分就是表的 colume 相同但包含不同的 row data
      分表
  • 实际架构设计过程中并不侷限切分的次数,可以切两次,也可以切很多次

  • 单一 table 进行切分后,是否要将切分后的多个 table 分散在不同的 DB server 中,可以根据实际的切分效果来确定

  • 单一 table 切分为多个 table 后,新的 table 即使在同一个 DB server 中,也可能带来可观的性能提升

  • 如果单一 table 拆分为多个 table 后,单台 server 依然无法满足性能要求,那就不得不再次进行业务分库的设计了

垂直分表引入的複杂性

  • 垂直分表适合将表中某些不常用且佔了大量空间的 colume 拆分出去

  • 垂直分表引入的複杂性主要体现在 table 操作的数量要增加

水平分表引入的複杂性

路由

常见的路由算法:

  • 范围路由:选取有序的 data colume (例如:integer、timestamp … 等等)作为路由的条件,不同分段分散到不同的 DB table 中

    • 複杂点:主要体现在分段大小的选取上,分段太小会导致切分后子表数量过多,增加维护複杂度
    • 优点:可以随著数据的增加平滑地扩充新的表
    • 缺点:分佈不均匀
  • Hash 路由:选取某个 colume(或者某几个 colume 组合也可以)的值进行 Hash 运算,然后根据 Hash 结果分散到不同的 DB table 中

    • 複杂点:主要体现在初始 table 数量的选取上,table 数量太多维护比较麻烦,table 数量太少又可能导致单一 table 性能存在问题
    • 优点:table 分佈比较均匀
    • 缺点:扩充新的 table 很麻烦,所有数据都要重分佈
  • 配置路由:配置路由就是路由表,用一张独立的 table 来记录路由信息

    • 优点:设计简单,使用起来非常灵活
    • 缺点:必须多查询一次,会影响整体性能;而且路由表本身如果太大(例如:几亿条数据),性能同样可能成为瓶颈

join 操作

平分 table 后,数据分散在多个 table 中,如果需要与其他 table 进行 join 查询,需要在业务程式或者 DB middleware 中进行多次 join 查询,然后将结果合併

count() 操作

水平分表后,虽然物理上数据分散到多个表中,但某些业务逻辑上还是会将这些 table 当作单一 table 表来处理

常见的处理方式有下面两种:

  • count() 相加:实现简单,缺点就是性能比较低

  • count 资料表

    • 性能要大大优于 count() 相加的方式
    • 也增加了 DB 的写压力
    • 複杂度增加不少,对子表的操作要同步操作”记录数表”,如果有一个业务逻辑遗漏了,数据就会不一致

对于一些不要求 count 数据即时保持精确的业务,也可以通过后台定时更新 count 资料表

order by 操作

水平分表后,数据分散到多个子表中,排序操作无法在 DB 中完成,只能由业务程式或者 DB middleware 分别查询每个子表中的数据,然后彙总进行排序

实现方法归纳

  • 和 DB 读写分离类似,分库分表具体的实现方式也是程式封装和middleware 封装,但实现会更複杂

  • 读写分离实现时只要识别 SQL 操作是 read 作业还是 write 作业,通过简单的判断 SELECT、UPDATE、INSERT、DELETE 几个关键字就可以做到

  • 分库分表的实现除了要判断操作类型外,还要判断 SQL 中具体需要操作的 table、操作函数(例如:count)、order by、group by 操作等,然后再根据不同的操作进行不同的处理

讨论整理精华

  • DB 优化的方向顺序建议:

    1. 进行硬体优化,例如:将 HDD 换成 SSD、增加 CPU core
    2. 先做 DB server 的优化(例如:增加 index, 优化 slow query)
    3. 引入 cache 技术(例如:redis)减少 DB 压力
    4. 服务与 DB table 优化,重构(例如:根据业务逻辑对程序逻辑做优化,减少不必要的查询)
    5. 在这些操作都不能大幅度优化性能的情况下,不能满足将来的发展,再考虑分库分表,但也要有预估性
  • 针对 Mysql,发现如果 colume 是 blob 型态,select 时有无包含此栏位,效率差异很大啊,这个是什麽原因?

    blob 的栏位是和 row data 分开储存的,而且 disk 上并不是连续的,因此 select blob 栏位会让 disk 进入 random I/O 模式

  • 分库分表的实施前提:

    1. DB 存在性能问题,且用加索引、 slow query 优化、 cache 和读写分离都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时候
    2. 複杂查询对应的单一 table 数据量级一般超过千万以上,或简单查询的单一 table 数据量级一般超过 5000 万以上
    3. 对一致性要求不是特别高,只要求最终一致性
    4. 用 Hadoop 等大数据技术,因为业务需求、技术成本、时间成本无法解决该问题
  • 分表评估:

    • 业务对数据的操作主要集中在某些 colume 上,比较适合垂直分表
    • 业务对数据的操作在整个表层面较均匀分佈,适合水平分表
  • 分库使用时机:

    • 业务不複杂,但整体数据量已影响了 DB 的性能
    • 业务複杂,需要分模组由不同开发团队负责开发,这个时候使用分库可以减少团队间交流
  • 分表时机:单一 table 数据量太大,拖慢了 SQL 操作性能

  • 并不是 DB 性能不够的时候就分库分表,提升 DB 性能方式很多,若有其他能在单一 DB 操作的方式则毫不犹豫使用,因为使用分表有固有的複杂性(join操作,事务,order by … 等)

  • 通常 DB 刚表现出压力的时候,大部分原因不是因为业务真的发展到 DB 撑不住了,而是很多 slow query 导致的

高性能 NoSQL

NoSQL History

  • RDBMS 存在如下缺点:

    • 储存的是 colume data,无法储存数据结构
    • schema 扩展很不方便(修改时可能会长时间锁表)
    • 在大数据场景下 I/O 较高(做统计)
    • 全文搜寻功能比较弱(全文搜寻只能使用 like 进行整表扫瞄匹配,性能非常低)
  • NoSQL 方案带来的优势,本质上是牺牲 ACID 中的某个或者某几个特性

  • 不能盲目地迷信 NoSQL 是银弹,而应该将 NoSQL 作为 SQL 的一个加强方式

  • 常见的 NoSQL 方案分为 4 类:

    • Key/Value store:解决 RDBMS 无法储存数据结构的问题,以 redis 为代表。
    • Document DB:解决 RDBMS 强 schema 约束的问题,以 MongoDB 为代表。
    • Colume-Based DB:解决 RDBMS 大数据场景下的 I/O 问题,以 HBase 为代表。
    • 全文搜寻引擎:解决 RDBMS 的全文搜寻性能问题,以 Elasticsearch 为代表。

Key/Value store

  • redis 是 Key/Value store 的典型代表,它是一款 open source 的高性能 Key/value cache 和储存系统

  • RDBMS 实现 Key/Value 的功能很麻烦,而且需要进行多次 SQL 操作,性能很低

  • redis 的缺点主要体现在并不支持完整的 ACID 事务

    redis 的事务只能保证隔离性(isolation)和一致性(consistency),无法保证原子性(atomic)和持久性(durability)

  • 虽然 redis 并没有严格遵循 ACID 原则,但实际上大部分业务也不需要严格遵循 ACID 原则

  • 在设计方案时,需要根据业务特性和要求来确定是否可以用 redis,而不能因为 redis 不遵循 ACID 原则就直接放弃

Document DB

  • Document DB 最大的特点就是 no-schema,可以储存和读取任意的数据

  • 目前绝大部分 Document DB 储存的数据格式是 JSON(or BSON)

  • Document DB的 no-schema 特性,给业务开发带来了几个明显的优势:

    • 新增栏位简单
    • 历史数据不会出错
    • 可以很容易储存複杂数据
  • Document DB 的这个特点,特别适合电商和游戏这类的业务场景:

    • 以电商为例,不同商品的属性差异很大
    • 即使是同类商品也有不同的属性
  • 上述的业务场景如果使用 RDBMS 来储存数据,就会很麻烦,而使用 Document DB,会简单、方便许多,扩展新的属性也更加容易

  • 缺点:

    • 不支持事务,因此某些对事务要求严格的业务场景是不能使用 Document DB的
    • 无法实现 RDBMS 的 join 操作,须多次查询

Colume-Based DB

  • 传统 RDBMS 被称为 Row-Based DB,优势在于:

    • 业务同时读取 multiple row 时效率高
    • 能够一次性完成对 row 中的多个 colume 的写操作,保证了针对 row data 写操作的原子性和一致性
  • Colume-Based DB 的优势是在特定的业务场景(海量数据进行统计)下才能体现,如果不存在这样的业务场景,那麽 Colume-Based DB 的优势也将不复存在,甚至成为劣势

  • Colume-Based DB

    • 优点:
      • 节省 I/O
      • 具备更高的储存压缩比
    • 缺点:
      • 若需要频繁地更新多个 colume => 将不同 colume 储存在 disk 上不连续的空间,导致更新多个 colume 时 disk 是 random write 操作(效率极差)
      • 高压缩率在更新场景下也会成为劣势,因为更新时需要将储存数据解压后更新,然后再压缩,最后写入 disk
  • 一般将 Colume-Based DB 应用在离线的大数据分析和统计场景中,因为这种场景主要是针对部份 row 的单一 colume 进行操作,且数据写入后就无须再更新删除

全文搜寻引擎

传统的 RDBMS 通过 index 来达到快速查询的目的,但是在全文搜寻的业务场景下,index 也无能为力,主要体现在:

  • 全文搜寻的条件可以随意排列组合,如果通过 index 来满足,则 index 的数量会非常多。

  • 全文搜寻的模糊匹配方式,索引无法满足,只能用 like 查询,而 like 查询是 full table scan,效率非常低。

基本原理

  • 全文搜寻引擎的技术原理被称为"倒排索引"(Inverted index),也常被称为反向索引、置入档案或反向档案,是一种索引方法,其基本原理是建立单词到文件的索引

  • 正排索引适用于根据文件名称来查询文件内容

  • 倒排索引适用于根据 keyword 来查询文件内容

使用方式

  • 全文搜寻引擎的索引对象是单词和文件,而 RDBMS 的索引对象是 key 和 row,两者的术语差异很大,不能简单地等同起来

  • 为了让全文搜寻引擎支持关係型数据的全文搜寻,需要做一些转换操作,即将关係型数据转换为文件数据

  • 目前常用的转换方式是将关係型数据按照对象的形式转换为 JSON 文件,然后将 JSON 文件输入全文搜寻引擎进行索引

  • Elastcisearch 是分散式的文件储存方式。它能储存和检索複杂的数据结构 - 以即时的方式序列化成为 JSON 文件

  • 在 Elasticsearch 中,每个 field 的所有数据都是预设被索引的。即每个字段都有为了快速检索设置的专用倒排索引

  • 不像其他多数的 DB,Elasticsearch 能在相同的查询中使用所有倒排索引,并以惊人的速度返回结果

讨论整理精华

  • RDBMS 和 NoSQL DB 的选型。考虑几个指标:数据量、并发量、即时性、一致性要求、读写分佈和类型、安全性、运维性等;根据这些指标,软体系统可分成几类。

    1. 管理型系统(例如:运营类系统),首选 RDBMS
    2. 大流量系统(例如:电商单品页的某个服务),后台选 RDBMS,前台选内存型(Key/Value store)
    3. 日志型系统(例如:原始数据)选 Colume-Based DB,日志搜寻选倒排索引
    4. 搜寻型系统(例如:站内搜寻,非通用搜寻,如商品搜寻),后台选 RDBMS,前台选倒排索引。
    5. 事务型系统(例如:库存、交易、记账),选关係型 + cache + 一致性协议,或新型 RDBMS
    6. 离线计算(例如:大量数据分析),首选 Colume-Based DB,RDBMS 也可以
    7. 即时计算(例如:即时监控),可以选 time-series DB ,或 colume-based DB
  • 将商品/订单/库存等相关基本信息放在 RDBMS 中(如MySQL,业务操作上支持事务,保证逻辑正确性),cache 可以用 redis(减少 DB 压力),搜寻可以用 Elasticsearch(提升搜寻性能,可通过定时任务定期将 DB 中的资料同步到 ES 中)

  • 多种方案搭配混用必然会增加应用的複杂性与增加运维成本,但同时也带来了系统更多的灵活性

  • RDBMS 使用 index 加快查询速度;Key/Value store 使用 memory 加快查询速度;Elasticsearch 使用倒排索引加快查询速度;Colume-Based DB 使用将 colume 单独储存来加快查询速度

高性能 cache 架构

  • 在某些複杂的业务场景下,单纯依靠储存系统的性能提升不够的,典型的场景有:

    • 需要经过複杂运算后得出的数据,储存系统无能为力
    • read-many, write less(读多写少)的数据,储存系统有心无力
  • cache 就是为了弥补储存系统在这些複杂业务场景下的不足,基本原理就是将可能重複使用的数据放到 memory 中,一次生成、多次使用,避免每次使用都去存取速度相较 memory 慢很多的储存系统

  • cache 能够带来性能的大幅提升

    单台 Memcache server 简单的 key-value 查询能够达到 TPS 50,000 以上

  • cache 虽然能够大大减轻储存系统的压力,但同时也给架构引入了更多複杂性

Cache penetration

cache penetration 是指 cache 没有发挥作用,业务系统虽然去 cache 查询数据,但 cache 中没有数据,业务系统需要再次去储存系统查询数据。

通常情况下有两种情况:

储存数据不存在

  • 在 cache 中找不到对应的数据,每次都要去储存系统中再查询一遍,然后返回数据不存在

    cache 在这个场景中并没有起到分担储存系统访问压力的作用

  • 出现一些异常情况(例如:被 hacker 攻击),故意大量访问某些读取不存在数据的业务,有可能会将储存系统拖垮

可能解决方案:

  • 如果查询储存系统的数据没有找到,则直接设置一个预设值(可以是空值,也可以是具体的值)存到 cache 中,这样第二次读取 cache 时就会获取到预设值,而不会继续访问储存系统

  • 使用 Bloom filter

    实际应用上可能难以将所有 key 列出(例如:在分散式环境下很难完成这件事情)

cache 数据生成耗费大量时间或者资源

  • 储存系统中存在数据,但生成 cache 数据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或者耗费大量资源

  • 刚好在业务访问的时候 cache 失效了,那麽也会出现 cache 没有发挥作用,访问压力全部集中在储存系统上的情况

  • 爬虫来遍历的时候,系统性能就可能出现问题

    由于很多分页都没有 cache 数据,从 DB 中生成 cache 数据又非常耗费性能(order by limit 操作),因此爬虫会将整个 DB 全部拖慢

  • 爬虫问题处理:(爬虫并非攻击)

    • 识别爬虫然后禁止访问,但这可能会影响 SEO 和推广
    • 做好监控,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

Cache avalanche

  • 当 cache 失效(过期)后引起系统性能急剧下降的情况

  • 旧的 cache 已经被清除,新的 cache 还未生成,并且处理这些请求的 thread 都不知道另外有一个 thread 正在生成 cache ,因此所有的请求都会去重新生成 cache,都会去访问储存系统,从而对储存系统造成巨大的性能压力

常见解决方法有两种:

  • 更新锁

    • 对 cache 更新操作进行加锁保护,保证只有一个 thread 能够进行 cache 更新,未能获取更新锁的 thread 要嘛等待锁释放后重新读取 cache ,要嘛就返回空值或者预设值
    • 分散式 cluster 的业务系统要实现更新锁机制,则需要用到分散式锁,如 ZooKeeper
  • 后台更新:由后台 thread 来更新 cache ,而不是由业务 thread 来更新 cache

    • 业务 thread 发现 cache 失效后,通过 message queue 发送一条消息通知后台 thread 更新 cache
    • 后台更新既适应单机多 thread 的场景,也适合分散式 cluster 的场景,相比更新锁机制要简单一些
    • 后台更新机制还适合业务刚上线的时候进行 cache 预热

Hotspot cache

  • 虽然 cache 系统本身的性能比较高,但对于一些特别热点的数据,如果大部分甚至所有的业务请求都命中同一份 cache 数据,则这份数据所在的 cache server 的压力也很大

  • cache 热点的解决方案就是複製多份 cache 副本,将请求分散到多个 cache server 上,减轻 hotspot cache 导致的单台 cache server 压力

  • 不同的 cache 副本不要设置统一的过期时间,否则就会出现所有 cache 副本同时生成同时失效的情况,从而引发 cache 雪崩效应

讨论整理精华

  • 不要只从技术的角度考虑问题,结合业务考虑技术

  • 将查询条件组合成字符串再计算 md5,作为 cache key,优点是简单灵活,缺点是浪费一部分 cache

  • DB 压力大就可以考虑 cache 了

  • 需要监控 cache 是否很快就满了 or cache 命中率降低 … 等状况,搭配告警进行处理

  • 一般分页 cache , cache id 列表,不要 cache 所有数据

  • 系统不是达到一定的系统查询性能瓶颈,别一开始就用 cache

  • 就算是 cache 修改频率是一分钟, cache 在这一分钟也是有很大作用的,因为一分钟可能就是几千上万次读操作了,所以不要认为一天都不修改的数据才能用 cache

  • MySQL cache & cache server 的比较:

    • MySQL 第一种 cache 叫 sql 语句结果 cache ,但条件比较苛刻,程式设计师无法控制,一般 dba 都会关闭这个功能
    • MySQL 第二种 cache 是 innodb buffer pool,cache 的是 disk 上的分页数据,不是 sql 的查询结果,sql 的执行过程省不了
    • memcached、redis 这些实际上都是 cache sql 的结果,两种 cache 方式,性能差异是很大的

因此,可控性,性能是 DB cache 和独立 cache 的主要区别

  • 一个好的 cache 设计方案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设计:

    1. 什麽数据应该 cache
    2. 什麽时机触发 cache 和以及触发方式是什麽
    3. cache 的层次和粒度(网关 cache 如 nginx,本地 cache 如单机文件,分散式 cache 如 redis cluster,process 内 cache 如 global variables)
    4. cache 的命名规则和失效规则
    5. cache 的监控指标和故障应对方案
    6. 可视化 cache 数据(例如:redis 具体 key 内容和大小)
  • 监控爬虫,发现问题后及时处理

    监控 DB 的各项指标,发现逐步变慢后看看是不是爬虫,只要系统还撑得住就让它爬,撑不住就不让它爬

  • 分页数据有很多排序规则,而且可能在某个时间点要上架新商品,就会有即时性的要求,请问这样使用分页 cache 真的合适吗?

    cache 是为瞭解决性能问题,实时性要求很高就不能用 cache 了,或者要做 cache 及时更新机制

随机图文

站点信息

  • 文章统计 442 篇文章
  • 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,关注我们
}); });